Kine Protocol开启Token 2049直播活动 海量福利相送

遗憾没有亲临新加坡 Token2049 展会?也许你离 2049 只差一个直播间!Kine Protocol 在将在展会期间推出#陪你KINE2049 活动,届时会有海量现场短视频在社群中发布,还有不定时火热现场直播同步开启!更有多重好礼发放:

Kine Protocol开启Token 2049直播活动 海量福利相送

活动时间:9月18日10:00——22日23:59 新加坡时间(UTC+8)

活动方式:所有用户均可参与,不仅有机会获得交易体验金,还可以参与瓜分海量 USDT和 $KINE 代币,加入KINE华语社群或打开 KINE APP点击公告了解详细活动内容。

*注意:本次活动严禁任何刷奖行为,每名用户仅可参与一次;本活动仅限社群用户参与,所有奖励会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结算发放。

#陪你 KINE 2049 期待与你共赏Web3顶级盛会,与你共思对于全新方案的分享,对于前沿趋势的捕捉,LIVE 里也许都会有答案。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 Kine Protocol 近期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交易量排名第一,日交易量超过12亿美金。 KINE致力于提供更友好的用户体验,零gas零滑点。今日推出包括新币3天零手续费、赠送黑神话悟空数字游戏、积分兑换实物奖励等在内的多样性运营活动。

何一发长文回应币圈焦虑与上币流言:Binance需要和解,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原文标题:《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样,那可能你是对的》

原文作者:何一,Binance 联合创始人

近期,Binance 在上线多个 Meme 币后,传出某 KOL 在上币前精准预测所有具体币种的聊天截图,再一次引起社区关于「Binance 老鼠仓」的热议。美 SEC 也提交了针对 Binance 的拟议修订投诉,重点关注 Binance 的代币上市流程,并指控 Binance 作为未注册证券提供者的行为。

对此,Binance 联合创始人何一发文回应,解释了其个人对本轮周期内加密领域「没那么好赚钱」以及「合规」两大主题的看法和独到观点,以及 Binance 上币的具体流程。以下为原文:

一、币圈是不要完?

最近很多行业内唱衰区块链的帖子都很火,很多行业外的人都在问我是不是区块链骗局结束了?圈内的在问是不是行业没搞头了?我们走到了周期的哪个阶段?对比好新闻,坏新闻更容易上头条,坏新闻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还有什么比币圈人唱衰币圈更值得嘲笑呢?这些行为与情绪不断传染,裹挟流量愈演愈烈,甚至一些有些 OG 退休也被放大为「币圈要完」的佐证,一些行业坚定的理想主义玩家也会和我聊天中透露出焦虑和迷茫。

其实焦虑的不只是币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水和空气,而投资市场是不是活跃则离不开经济周期,经济上行还是下行会决定大众的预算分配到哪里,作为一个普通人吃饱穿暖才会考虑投资,所以每次美联储的消息对币圈资深玩家来说就是市场走向的指挥棒,尤其是在币圈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型金融机构玩家的参与行业,区块链行业逐步趋于成熟,尤其在 BTC 和 ETH 的 ETF 获批后,作为投资品类中的一个「可配置资产」,币市和股市已经成为一体两面。

事后诸葛亮一下:过去十年,币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曾经把币圈比作狂野西部,那么早期涌入这个行业的人就是早期的西部掘金者,在经济上行周期里,一点点的资金溢出到币圈,也可以让币圈有几何倍的增长,而区块链行业野蛮生长的行业早期,只要敢梭哈,百倍千倍币也并不鲜见,这是早期利基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双重加持,在这样的环境里,今天这把梭哈错了,明天梭对一次就回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进入另外一个循环,全世界消费降级,更多的玩家加入掘金队伍,挥着铲子的掘金玩家不断升级装备,而传统市场一级二级的专业玩家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都会觉得「币圈不如之前好赚钱了」。

从比特币一遍又一遍被无数的人称为「旁氏骗局」,在无数的主流媒体口诛笔伐中走到比特币、以太坊的 ETF 获批,当然是了不起的胜利,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金融在加密币的关联产品交易规模在稳定扩大,比如:CME 和 ETF 的交易量。是的,大的来了,但来的方式跟大家想象中资本无脑接盘的方式不一样。就像互联网改变出版业,改变电视行业一样,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润物细无声,带来的不只是比特币的上涨。

二、Binance 躺平了吗?

我们是风口的猪,踩中时代的脉搏,和用户站在一起走到今天的 Binance。我们希望区块链行业不是小众玩家的游乐场,我们希望未来 Binance 能服务十亿用户,我们希望能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并且我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当我们想要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时候,意味着我们需要和现实世界和解,需要合规、需要反洗钱,需要遵循传统金融行业已有的规则,你看历史总是在重复,互联网早期出现了无数的技术创新,而拐点是服务大部分人的公司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巨头,而互联网的绝对自由主义的走向暗网。

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所以只能以史为鉴,产品需要能服务大多数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金融基建,Binance 的产品起于交易,而不止于交易,你会看到 Earn、广场、pay、Web3 钱包的出现。我们希望去尝试,去摸索怎么样可以跨越鸿沟,真正让区块链技术大众化,让普通人可以用区块链,而不仅仅是炒区块链,他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区块链技术,但受益于区块链,就像你的奶奶不懂互联网技术,但可以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泡沫会破,而那些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会改变世界,会创造历史。

三、你的币上 Binance 了吗?

社区这几天对 Binance 上币的讨论很激烈,我们很认真看了大家的意见,无论过去认为 Binance 上 VC 投资的币是背弃社区,还是觉得 Binance 上 MEME 币是降低了上币标准,或者评判 Binance 上 TG 游戏项目都是胡来,批判都是工作室玩家,包括老鼠仓的传闻也有介入调查,我们都有关注,并且不断在反思,「爱之深、责之切」,不在乎的人不会在你身上花时间。Binance 靠用户走到今天,每一个用户的意见都会重视,我试着解释一下人人喊打的上币基本框架和流程:

Binance 上币由商务、研究组、委员会、合规审核四个环节构成。我大致总结一下,历届委员会留存的审美偏好,大致可以分为:

1)上用户需要的项目,有用户、有流量的项目,在过去的两个周期,我们上币有很多的错过,早期我们确实对 MEMEcoin 不够重视,所以在 Shib、PEOPLE、PEPE,甚至最近的这些 MEME 项目上,都比较后知后觉涨很高了才上,以致于脸都被打肿了,这里的经验和教训是 Binance 作为交易平台,不能自己觉得好,要用户觉得好。

在大小 neiro 之争上,也是因为社区的批评,我们更多在反思什么是好的 MEME,如果 MEME 社区的本质是另外一场「反华尔街运动」,那代币高度集中,价格已经被 Pump 吹起来的,泡沫不知道什么时候破的 MEME 还是 MEME 吗?还是穿着 MEME 外衣的旁氏?所以上了几个相对代币分散的项目,且市值不高的 MEME 项目,初期筛选的项目十多个,很多都倒在了合规审核和代币集中程度上。

2)上活得久的项目;在上两个周期开始,一些传统 VC 开始大举进军币圈,频繁出手且大方慷慨,随后大家发现行业里稍微有点样子的项目都水涨船高,项目方在 VC 端拿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金的估值后,手里有大笔的钱可以试错、调整方向,Matic 那种低估值卖币的基建项目盛况一去不复返,手里有大笔现金,谁愿意自降身价数十亿美金的估值以千万美金卖自己的币?决定他们代币价格的不是 Binance,是代币模型、流通量、买盘、卖盘,这些顶级团队的高估值项目身边自有大批的 MM 愿意为他们出谋划策来维持高市值,也自有大批交易平台趋之若鹜,尤其是 AMM 带来 DEX 崛起,没有交易平台也不是不行。但不可否认,在其他项目起起落落时,他们活得久,且有更多机会。

很多人会说,这说明 Binance 在失去话语权,是的,当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恰恰是行业去中心化的特点,是金融专业玩家和 DEFI 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两者都是把行业带入下一个台阶的关键,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加密货币怎么会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话题,去中心化,没有绝对的权威,这不正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吗?

3)上有商业逻辑扎实的项目,在过去的十年,经常听到一个言论:「币圈项目不需要商业模型,一有商业模型估值就可计算了」。但我认为无论 Web2 还是 Web3,创业的本质是创造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自然有人会为他付费,无论客户是 B 端,还是 C 端,融资的方式会变,但创业的本质不会变。从 2017 年 ETH 的 ICO 热潮开始,我一直在传达一个理念:发币是发债,是用长期信誉做担保,获得你的启动基金,比起找 VC 融资更容易,流动性更强,但责任也更大,如果发完币直接抛售退休,那么一个人的信誉破产才是真正的破产。

因为我们喜欢那些有扎实的商业模型,有收入的项目,我们希望有这个团队靠谱,他们有创业的潜力,能承担起责任,我们还希望你估值不要太高,能照顾社区共同成长,我们希望你能赋能代币,因为如果你和用户站在一起,你的用户就会和你站在一起,如果哪个项目符合这些标准欢迎联系我们,或者在这个帖子下留言。

在上币流程和内幕交易的防范上,Binance 作为一个系统,我们考虑了所有的环节隔离信息,就像外界说的 Binance 上币团队血洗了好几轮,目前 Binance 做上币研究的人并不谈商务,谈商务条款并不知道什么项目进入观察池,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负责的项目进展,哪怕过了 IC 投票,这些项目也受合规审核限制,随时可能取消。

从合规的角度,目前当前 Binance 上币流程受 monitor 监控,发现老鼠仓会报告给美国司法部和 Fincen 派驻的监察员,而参与内幕交易的员工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可以建立规则来约束人,但也不排除有现在的制度或者系统还有信息盲区,因此我们发布高额悬赏:欢迎所有知道任何涉及上币及其他贪腐行为的举报,或其他任何我们盲区的「上币观测指标」,如核实 Binance 团队核实,我们将在保密你的身份同时,为您提供奖励 1 万美金~5 百万美金的安全漏洞奖金。

四、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样,那可能你是对的

过去的几个月,我很少发社交媒体信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比较无知,对世界越发充满敬畏之心。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的一粒沙,各种因缘巧合被卷到浪头,今天我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在互联网崛起的信息扁平,是区块链行业从无到有的机遇,并不是因为我自己多天赋异禀,不过是行业早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意味着:「我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按照前面说的上币的逻辑,比特币今天诞生,也不一定能通过 IC,我不经意的一句话,不完整、不准确的表达可能会对社区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与过度解读,所以越来越缺乏表达欲,偶尔看到一些误解,还是会试着解释,处处越描越黑。

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并不相通,我们可能是不同平行时空的交集,如果我的话对你有一点触动,能让投资者 DYOR,能让创业者愿意沉下来往前走,那我深感荣幸,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你相信什么,就会构建什么,我们会去持续探索未来,就像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一样,感谢你的同行。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撰文:YBB

翻译:白话区块链

要点总结:

  • 与上一轮牛市由宏观经济繁荣推动不同,目前的加密市场主要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
  • ETF 不过是「缓释的布洛芬」,而加密货币与美股走势趋同的趋势,已成为该行业增长潜力的限制因素。
  • 目前仅仅是比特币的牛市,山寨币没有任何起色。主要原因包括整个行业创新不足、流动性匮乏,以及一级市场估值不合理,导致资本缺乏动力,难以实现以交易量为驱动的增长。
  • 旧叙事的重复无法维持市场价值,随着像贝莱德这样的传统机构入场,而行业又缺乏创新,内部竞争似乎不可避免。

1、四年减半周期:还能成为牛市的关键吗?

1)本轮牛市的起点完全不同

比特币诞生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或许是为了应对国家法币的过度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干预。回顾其发展历程,不可否认,在 2021 年比特币在中国被广泛禁止之前,中国是推动该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曾一度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矿业份额。同时,随着房地产和互联网的繁荣,宏观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直到 2021 年,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向好,各国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然而,2020 年后,房地产市场降温,加之更广泛的经济放缓,导致部分市场流动性枯竭。

从创新的角度看,DeFi Summer 激发了以太坊内部经济循环,成为其爆发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后,NFT、MEME 和 GameFi 继续吸引大量资源,有时甚至掀起了数字收藏品的狂热。市值的增长推动了行业的扩展。然而,这一次,行业的创新大多是旧概念的翻版,或许牛市尚未到来,因为新的叙事尚未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我们将 2019 年初到 2021 年初视为牛市的开始,比特币的价格在 4000 到 10000 美元之间,而以太坊则在 130 到 330 美元之间。当时,加密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增长空间充足。然而,根据 CompaniesMarketCap 的数据,目前比特币市值全球排名第十,仅次于 Facebook,相较于苹果还有约三倍的增长潜力,相较于黄金则有约十五倍的潜力。这次的增长预期小于上一个周期。

由减半驱动的增长或许是这个故事的最后一章,加密市场的周期性增长一直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自 2009 年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以来,其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市值成就,离不开周期性流动性注入对经济的刺激。在金融市场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即使你能守住仓位,也无法预知低谷会有多深。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CompaniesMarketCap

2)比特币的定位与未来增长潜力在哪里?

比特币的避险地位仅限于加密圈吗?

迄今为止,美元仍通过其定价权控制着全球。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保值的「避险资产」,在重大危机时期通常会创下新高。第一次黄金牛市始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通货膨胀是推动力。第二次牛市开始于 2005 年,黄金价格飙升,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流入黄金避险,牛市最终在 2011 年利比亚战争后结束,地缘政治再次是主要因素。第三次牛市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全球新冠疫情和央行注入流动性成为关键推动力,局部地缘冲突亦助推了金价上涨。黄金始终是风险对冲的首选,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和地缘政治因素则是推动金价上涨的主力。

截至 9 月 12 日星期四(北京时间),现货黄金上涨 1.84%,收于每盎司 2,558.07 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现货白银上涨 4.19%,至每盎司 29.8792 美元;COMEX 黄金期货上涨 1.78%,收于每盎司 2,587.6 美元,同样创下新高(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比特币像黄金一样是避险资产的说法似乎被推翻了,因为黄金飙升时比特币并未跟随,反而其走势更接近美股。

比特币的最大价值:抵御经济制裁和对法币信任缺失的工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希望将本国货币国际化,实现交易、储备和结算的全球使用。然而,这一目标受制于货币主权、资本流动性与固定汇率之间的「三难困境」。参考《货币战争》的观点,纸币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它的价值完全来自国家信用的支撑。谁掌控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谁就可以绕过该国的法律框架。即便是强大的美元,长期维持其庞大的信用背书也面临困难。经济全球化本身包含了全球货币主导权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例如,萨尔瓦多推行「双法币」政策,推广全国范围内比特币的使用,削弱美元的影响力;而俄罗斯从 2024 年 9 月开始允许居民进行加密货币交易并将其用于贸易结算,以规避制裁。

比特币的困境:其价值源于对法币信任风险的对冲,但其上涨动力仍依赖于强国政策、垄断资本的接受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2、ETF 只是短期的止痛药,而非治本之策

1)加密货币的后 ETF 时代:对权力的抗争失败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The Guardian-News

比特币诞生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区块链的独特属性可以抵御主权货币的过度发行和货币政策干预。反权威、追求自由、去中心化曾是我们的信仰和口号。然而,行业内各种「玩家」心怀投机动机,一夜暴富的梦想似乎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最终,比特币 ETF 不过是一次性、不可避免的助推器。

我们曾经抵抗权威的信仰,如今却寄托于那个权威之上。在我们的加密乌托邦里,似乎只关心利润,不关心方向。市场不断为与 ETF 相关的利好消息喝彩,希望借此带来更多资金,作为退出的流动性。曾经抵抗权威的社区,现在逐渐将其劳动成果拱手让给了这个权威。

黑石、先锋和道富是统治世界的公司,而今天,黑石正逐步控制比特币。

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苹果、特斯拉、谷歌、亚马逊、微软?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答案是前面提到的全球资产管理巨头。黑石(Blackrock)自 2009 年至 2023 年,已连续 14 年保持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头衔。

后 ETF 时代的直接影响是价格将与传统金融市场更加趋同。只有拥有最多 Token 的人才会有最多的话语权,美国正逐渐在加密行业中取得意识形态的控制权。根据 2024 年 9 月 10 日 QCP Capital 的报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仍然主导着加密市场,比特币与 MSCI 全球股票指数的 30 天相关性达到了 0.6,创下近两年最高水平。

毫无疑问,加密货币最初是在中国萌芽,但如今的「大玩家」已经改变。更专业的竞争者正在赶来。未来不仅需要选择品牌 IP 和行业重点,还需要具备强大的交易和执行能力。马太效应将渗透到行业的每个角落,加密世界正在稳步向「华尔街级别」的交易复杂度演进。

2)「淘金热」隐喻

回顾一百多年前的加州淘金热,数十万人怀揣一夜暴富的梦想,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州。然而,大多数人空手而归,甚至有人丧命。相比之下,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利用这场淘金热,销售大量库存的帆布,并将其制成耐用的工装裤,因其实用性在淘金者中广受欢迎。后来,他进一步改良了这款裤子,成为蓝色牛仔裤的创始人,打造了全球知名的 Levi’s 品牌。

有趣的是,比特币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挖矿和以太坊通过权益证明(PoS)质押与此有惊人的相似之处。PoW 挖矿狂潮促使「淘金者」携带矿机,而 PoS 质押则让他们以资本为工具。然而,「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在这场淘金热中随处可见。矿工们追逐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而「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则盯上了矿工的资金。全球 24/7 的加密市场为这些「淘金者」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市场高度波动。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利润与风险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勇气和勤奋。

快速的节奏、不间断的交易以及高度波动的市场既是诱人的陷阱,也是无尽的交易机会,这正是加密货币的吸引力所在。强大的金融属性与低门槛结合,使得加密货币成为天然的优质「金矿」。当我们曾为 ETF 喝彩,期望它们带来更多外部资金时,现实是,ETF 正在为更多「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打开大门。

更多「李维·斯特劳斯」式人物将进入加密市场

ETF 的推出不仅会带来外部资金作为「退出流动性」,还将吸引风险对冲交易者。区块链迄今为止最大的创新在于将金融上链,建立了一个加密市场内的「自我维持的经济循环」,有效避免了强权和「旧资本」的直接干预。然而,后 ETF 时代的加密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将全面的金融衍生工具交到了这些势力手中,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套利者和大资本,它们将挤压本已有限的市场利润空间。

3、一级市场难以突破

一级市场流动性差且完全稀释估值(FDV)高

近期,与以往相比,一级市场发行的 Token 普遍呈现出极高的完全稀释估值(FDV)和低流动性的特征。根据币安的报告《高估值与低流动性 Token 的观察与反思》中的数据显示,2024 年发行的 Token 市值(MC)与完全稀释估值的比率是近年来最低的。这表明大量 Token 未来尚未解锁,而到 2024 年前几个月,发行 Token 的完全稀释估值已接近 2023 年所有发行 Token 的总 FDV。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thedefivillain、CoinMarketCap 和币安研究院,2024 年 4 月 14 日发布的数据

在流动性匮乏的市场中,Token 将在 TGE(首次 Token 发行)后继续解锁,形成巨大的抛售压力。但 VC(风险投资)这一轮真的赚到钱了吗?不一定。大多数情况下,合规且受监管的项目募资要求 Token 在解锁和释放前至少经历一年的悬崖期。在高 FDV 和低流动性的情况下,项目可能会因 Token 解锁导致价格暴跌,尽管小型 VC 仍可能在二级市场或场外预售中抛售。

正如下图所示,这些 Token 的流通供应比例低于 20%,最低的甚至只有 6%,凸显了高 FDV 的严峻现实。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CoinMarketCap 和币安研究院,2024 年 5 月 14 日发布的数据

4、小结

显然,资本驱动的动能目前效果不佳。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流动性低和 FDV 高的情况:

1)市场碎片化,竞争者过多:在上一周期,国内外资本联合起来炒作 DeFi 和 Layer-1 链。然而,在这一周期中,资金和参与者被分散在多个叙事中,西方和东方资本往往互不支持对方的项目。这导致买方不足以满足卖方的数量。

2)没有山寨币牛市,缺乏投机:基于 EVM 的链基础设施已经成熟,资金和项目都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所谓的「以太坊杀手」并没有带来新的突破。此外,在没有山寨币牛市的市场中,当一个项目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时,模仿项目会迅速出现,自称为下一个被低估的机会。

3)简单问题复杂化,将复杂性转化为故事:伪创新到处存在,过度复杂化简单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重新包装旧概念往往只是为了向市场推销一个更大的梦想。

4)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加密行业已经发展了超过 16 年,顶端的垄断利益已经基本固化。无论是在技术、项目还是资本方面,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那些能够存活至今的参与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叙事的控制。

5)可持续增长的挑战:缺乏创新和流动性是目前市场面临的最紧迫挑战。

采访 | Cointelegraph专访CertiK:AI深度伪造攻击的威胁与防范

采访 | Cointelegraph专访CertiK:AI深度伪造攻击的威胁与防范

近日,CertiK的工程师接受了Cointelegraph采访,探讨了AI深度伪造攻击对加密领域的威胁,以及用户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以下为新闻全文:


安全公司:AI深度伪造攻击将不仅限于视频和音频

安全公司警告称,随着人工智能(AI)驱动的深度伪造诈骗日益增多,这种攻击方法可能会扩展到视频和音频领域之外。

9月4日,Gen Digital软件公司披露,2024年第二季度,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诈骗加密货币的犯罪活动有所增加。该公司表示,一个名为“CryptoCore”的诈骗团伙通过此类手段已骗取超过500万美元的加密资产。

尽管与其他加密领域的攻击相比,这一数额相对较小,但安全专家认为,AI深度伪造攻击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对数字资产构成更大威胁。

AI深度伪造威胁钱包安全

Web3安全公司CertiK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AI驱动的深度伪造诈骗将变得更加复杂,未来这种攻击手段也可能不仅限于视频和音频。

CertiK的发言人解释说,面部识别技术的钱包可能成为攻击目标,黑客可能利用深度伪造技术欺骗系统以获取访问权限:

“例如,如果钱包依靠面部识别来保护关键信息,那么它必须评估其解决方案抵御AI驱动威胁的稳健性。”

同时,该发言人强调,加密社区成员也需要提高对这类攻击手段的认识。

AI深度伪造将继续威胁加密资产

网络安全公司Norton的安全专家Corrons认为,由AI驱动的攻击将持续威胁加密资产的持有者。他强调,加密资产为黑客提供了显著的回报和较低的风险:

“加密资产因其高价值和交易的匿名性,对网络犯罪分子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成功的攻击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犯罪分子被发现和追责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Corrons还提到,加密领域目前监管不足,这为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作案机会和较小的法律风险。

如何检测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伪造攻击

虽然AI驱动的攻击可能对加密用户构成巨大威胁,但安全专家认为,用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此类威胁。CertiK的发言人表示,教育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CertiK的工程师解释说,深入了解面临的威胁以及掌握相应的防范工具和服务至关重要。他进一步指出,用户在面对任何不确认来源的请求时,都应保持高度警觉。他建议说:

“用户应当对任何不确定来源的资产或个人信息请求保持怀疑态度。此外,启用多因素身份认证(MFA)等安全措施,可以为敏感账户增加额外的保护,有效抵御这类诈骗攻击。”

同时,Corrons认为,用户可以尝试识别一些“危险信号”,以避免遭受AI深度伪造的骗局。这些信号包括不自然的眼球运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此外,情感缺失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Corrons解释说:“如果一个人的表情和他们的言语内容在情感上不相符,或者你注意到了面部的异常扭曲或图像的拼接痕迹,这些都可能是深度伪造的迹象。”

他还指出,身体形状的不自然、错位,以及音频中的不协调,都是用户用以辨别内容是否为AI生成的深度伪造的重要线索。

相关分析师表示:在美国可能降息的情况下 DeFi 收益率将回升

撰文:James Hunt 编译:白话区块链

据研究和经纪公司 Bernstein 的分析师称,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临近,周三可能会降息 25 或 50 个基点,去中心化金融(DeFi)收益率有望回升。

「随着降息的临近,DeFi 收益再次显得具有吸引力。这可能成为重启加密信贷市场并重新点燃对 DeFi 和以太坊兴趣的催化剂,」Gautam Chhugani、Mahika Sapra 和 Sanskar Chindalia 在周一的一份客户报告中写道。

DeFi 使全球参与者能够通过向去中心化借代市场提供流动性等方式,在稳定币(如 USDC 和 USDT)上获得收益。

虽然 2020 年 DeFi 夏季的热潮已成遥远的记忆,当时通过附加应用 Token 激励产生的高额收益也早已不复存在,但以太坊上最大的借代市场 Aave 仍提供 3.7% 到 3.9% 的稳定币借代收益。

1、DeFi 再次崛起

分析师指出,随着利率周期转向宽松,新一轮加密周期正在积聚,加密借代市场再次复苏。

尽管 DeFi 中锁定的总价值仍只有 2021 年峰值的一半,但从 2022 年低点起已翻倍至 770 亿美元,且月度 DeFi 用户数量自低点以来增长了三到四倍。

相关分析师表示:在美国可能降息的情况下 DeFi 收益率将回升

DeFi 中的总锁定价值。图片来源:Bernstein。

Chhugani、Sapra 和 Chindalia 表示,根据 The Block 的数据仪表板,稳定币市值也回升至约 1780 亿美元的高位,月活跃钱包数量稳定在约 3000 万。他们补充道,这些「都是加密 DeFi 市场复苏的迹象,随着利率下降,市场有望进一步加速。」

相关分析师表示:在美国可能降息的情况下 DeFi 收益率将回升

如果加密交易者的信贷需求增加,稳定币 DeFi 收益率可能会超过 5%,超越美元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这将进一步重振加密信贷市场,并推动数字资产价格上涨,他们表示。

2、押注 Aave 并重回以太坊

为了反映这一趋势,Bernstein 将 AaveToken 加入其数字资产组合,以替代衍生品协议 GMX 和 Synthetix。分析师指出,Aave 的未偿债务总额从 2023 年 1 月的低点增长了三倍,尽管比特币价格波动不大甚至略有下跌,AaveToken 在过去 30 天内仍上涨了 23%。该组合还包括 BTC、ETH、OP、ARB、POL、LDO、SOL、UNI、LINK 和 RON。

根据 TradingView 的数据,由于现货 ETF 资金流入表现不佳,以太币相对比特币的表现疲软,过去 12 个月的比率下跌了 36%,并在周末首次跌破自 2021 年 4 月以来的 0.04 关口。

然而,分析师表示,以太坊上的 DeFi 借代市场的复苏可能会吸引大型鲸鱼和机构投资者重回加密信贷市场,为以太币相对于比特币的低迷表现提供一个转折点。「我们认为,现在可能是时候重新关注 DeFi 和以太坊了,」他们补充道。

Gautam Chhugani 在多种加密货币上持有多头头寸。简单来说,就是他对这些加密货币的未来表现持看涨态度,并且已经投资了这些加密货币,希望它们的价格在未来上涨。

次贷AI危机:加密 x AI 需要重新思考

作者:Edward Zitron 编译:Block unicorn

如果你正在关注加密行业的AI,或是传统互联网的AI,你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行业的未来。文章内容篇幅较为长,如果你没有耐心,可以马上离开。

我在这篇文章中写的内容,并不是为了传播怀疑或“抨击”,而是对我们今天所处的状况及当前道路可能导致的结局进行冷静评估。我相信,人工智能热潮——更确切地说,生成式AI热潮——(正如我之前所说)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会崩溃。我还担心,这场崩溃可能会对大科技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破坏创业生态系统,并进一步削弱公众对科技行业的支持。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现在感觉形势正在迅速变化,多个AI“末日的预兆”已经浮现:OpenAI(匆忙)推出的“o1(代号:草莓)”模型被称为“一场大而愚蠢的魔术”(虚假幻想);传闻OpenAI未来模型(及其他地方)将涨价;Scale AI裁员;以及领导层离开OpenAI。这些都是事情开始崩溃的迹象。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解释当前局势的危机,以及为何我们陷入了幻想破灭的阶段。我想表达对这场运动脆弱性的担忧,以及我们到达这一点的过程中,过度执迷和缺乏方向感,我希望有些人能够做得更好。

此外——也许这是我之前没有充分关注的一点——我想强调AI泡沫破裂可能带来的人类代价。无论是微软和谷歌(以及其他大型生成式AI支持者)逐渐放缓其投资,还是通过削弱公司资源来维持OpenAI和Anthropic(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成式AI项目),我相信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我担心,成千上万的人将失去工作,科技行业的大部分将意识到,唯一能够永远增长的东西是癌症。

这篇文章不会有太多轻松的内容。我将为你描绘一幅阴暗的画面——不仅是针对那些大型AI玩家,也是针对整个科技行业及其员工——并告诉你为什么我认为这场混乱且具有破坏性的结局比你想象的来得更早。

继续往下,进入思考模式。

生成式AI如何生存?

目前,OpenAI——这个名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很快可能转为营利性质——正在以至少150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预计筹集至少65亿美元,可能高达70亿美元。这轮融资由Josh Kushner的Thrive Capital领投,传闻NVIDIA和苹果也可能参与。如我之前详细分析过的,OpenAI将不得不持续筹集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才能生存下去。

更糟糕的是,据彭博社报道,OpenAI还正尝试从银行以“循环信贷额度”的形式筹集50亿美元的债务,而循环信贷通常伴随更高的利率。

《The Information》也报道称,OpenAI正与MGX——一个背靠阿联酋、拥有1000亿美元资金的投资基金——进行谈判,寻求投资AI和半导体公司,可能还会从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筹集资金。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警告信号,因为没有人是自愿向阿联酋或沙特寻求资金的。只有当你需要大量资金且不确定能从其他地方获得时,你才会选择向他们寻求帮助。

附注:正如CNBC所指出的,MGX的创始合作伙伴之一穆巴达拉(Mubadala)持有Anthropic大约5亿美元的股权,这些股权是从FTX破产资产中收购的。可以想象,亚马逊和谷歌对此利益冲突应该感到多么“开心”!

正如我在7月底讨论的那样,OpenAI至少需要筹集30亿美元,甚至更可能是100亿美元,才能维持下去。它预计将在2024年亏损5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可能会随着更复杂的模型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训练数据而继续增加。Anthropic的CEO Dario Amodei预测,未来的模型可能需要高达1000亿美元的训练费用。

顺带一提,这里的“1500亿美元估值”指的是OpenAI为投资者定价公司股份的方式——尽管“股份”这个词在这里其实也有些模糊。例如,在一家普通公司中,以150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15亿美元通常会获得公司“1%”的股份,然而在OpenAI的情况下,事情要复杂得多。

OpenAI今年早些时候曾试图以100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但一些投资者因价格过高而犹豫,部分原因是(引用《The Information》记者Kate Clark和Natasha Mascarenhas的说法)对生成式AI公司估值过高的担忧日益加剧。

为了完成这一轮融资,OpenAI可能会从非营利组织转变为营利性实体,但最令人困惑的部分是投资者实际上获得了什么。《The Information》的Kate Clark报道说,参与这一轮融资的投资者被告知(引用原话)“他们不会因为投资而获得传统的股权…相反,他们获得的是承诺公司利润分成的单位——一旦公司开始盈利,他们就能分到利润”。

尚不清楚转为营利性实体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OpenAI那种奇怪的“非营利组织+营利部门”的公司结构意味着,作为2023年投资的一部分,微软有权获得OpenAI 75%的利润——尽管理论上,转变为营利性结构可能会包含股权。然而,投资OpenAI时你得到的是“利润分成单位”(PPU),而不是股权。正如Jack Raines在Sherwood中写道:“如果你拥有OpenAI的PPU,但公司从未盈利,而且你也无法将其卖给认为OpenAI最终会盈利的人,那么你的PPU就毫无价值。”

上周末,路透社发表了一篇报告称,任何1500亿美元的估值都将“依赖于”OpenAI是否能够重新调整其整个公司结构,并在此过程中解除对投资者利润的上限,该上限目前限制为原始投资额的100倍。这个利润上限是在2019年设立的,当时OpenAI表示,超出这一上限的任何利润都将“返还给非营利组织,以造福人类”。近年来,公司已经修改了这一规则,允许从2025年起,每年将利润上限提高20%。

鉴于OpenAI现有与微软的利润分享协议——更不用提其深陷的巨额亏损——任何回报在最好的情况下都是理论上的。冒着显得轻率的风险说一句,即使涨了500%,零再怎么增加,最终还是零。

路透社还补充道,任何转为营利性结构(从而使其估值高于最近的800亿美元)都会迫使OpenAI重新与现有投资者谈判,因为他们的股份将被稀释。

另据报道,《金融时报》指出,投资者必须“签署一份运营协议,该协议声明:‘应将对[OpenAI的营利子公司]的任何投资视为捐赠的精神’并且OpenAI‘可能永远无法盈利’。”这样的条款确实非常疯狂,任何投资OpenAI的人如果因此遭遇糟糕的后果,都完全是自作自受,因为这是一次极其荒唐的投资。

实际上,投资者并没有获得OpenAI的一部分股权,或对OpenAI的任何控制权,而只是获得了一家每年亏损超过50亿美元、而且很可能在2025年亏损更多(如果它能撑到那时的话)公司未来利润的股份。

OpenAI的模型和产品——稍后我们会讨论它们的实用性——在运营上极其不盈利。《The Information》报道称,OpenAI将在2024年支付微软约40亿美元的费用来支持ChatGPT及其底层模型,而这已经是微软为其提供的每小时每GPU 1.30美元的折扣价,相比之下,其他客户的常规费用是每小时3.40美元到4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与微软的深度合作,OpenAI每年在服务器上的支出可能高达6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如员工成本(每年15亿美元)等其他开销。而且,正如我之前讨论过的,训练成本目前为每年30亿美元,并且几乎肯定会继续增加。

尽管《The Information》在7月报道OpenAI的年收入为35亿至45亿美元,但《纽约时报》上周报道称,OpenAI的年收入“现已超过20亿美元”,这意味着年底的数据很可能接近该估算范围的低端。

简而言之,OpenAI正在“烧钱”,未来只会烧更多的钱,而为了继续烧钱,它将不得不从签署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盈利”声明的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

正如我之前写过的,OpenAI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生成式AI(扩展到GPT模型和ChatGPT产品)并没有解决那些能够证明其巨额成本合理性的复杂问题。这些模型是基于概率的,这导致了巨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它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在基于训练数据生成答案(或者生成图像、翻译或摘要),而模型开发者正以惊人的速度耗尽这些训练数据。

“幻觉”现象——即模型明确生成了不真实的信息(或者在图像或视频中生成了看起来像是错误的内容)——是无法通过现有的数学工具彻底解决的。尽管可能会减少或缓解幻觉现象,但它的存在使得生成式AI在关键业务应用中难以真正依赖。

即使生成式AI能够解决技术问题,是否真正为业务带来价值也不明确。《The Information》上周报道称,微软365套件的客户(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和Outlook等,尤其是许多面向企业的软件包,后者还与微软的咨询服务紧密相关)几乎没有采用其AI驱动的“Copilot”产品。仅有0.1%到1%的440万用户(每人30到50美元)为这些功能付费。一家正在测试AI功能的公司表示:“大多数人目前并不觉得它有太大价值。”其他公司则表示,“许多企业尚未看到生产力和其他方面的突破性提升”,并且他们“也不确定什么时候会有”。

那么,微软为这些并不重要的功能收费多少呢?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每位用户每月要额外支付30美元,或者“销售助手”功能的每位用户每月最多要支付50美元。这实际上要求客户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再加一倍——顺便提一句,这是按年签订的合同!——而这些产品似乎并没有那么有用。

需要补充一点:微软的问题如此复杂,以至于可能在未来需要专门的新闻内容来讨论。

这就是生成式AI的现状——生产力和商业软件的领军企业竟然找不到一个客户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部分原因是结果过于平庸,部分原因是成本过于高昂,难以证明其合理性。如果微软需要收取如此高的费用,要么是因为Satya Nadella希望在2030年实现500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目标是在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公开听证会上公布的备忘录中透露的),要么是成本太高,无法降低价格,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AI的未来将会让我们大为震撼——下一代的大型语言模型近在眼前,它们将会非常惊人。

上周,我们首次真正地窥见了那个所谓的‘未来’。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一个愚蠢的魔法把戏

OpenAI在周四晚间发布了o1——代号“草莓”——其兴奋程度犹如去看牙医一样平淡无奇。Sam Altman在一系列推文中将o1描述为OpenAI“最强大且最对齐的模型”。尽管他承认o1“仍然存在缺陷,仍然有限,而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它的表现不像初次使用时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但他承诺o1将在处理那些有明确正确答案的任务(如编程、数学问题或科学问题)时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这本身就非常具有启示性——但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首先,让我们谈谈它实际是如何工作的。我将介绍一些新的概念,但我保证不会深入到太过复杂的细节中。如果你真的想阅读OpenAI的解释,可以在他们官方网站的文章中找到——《Learning to Reason with LLMs》。

当面对一个问题时,o1将其分解成单独的步骤——希望这些步骤能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被称为“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如果将o1视为同一模型的两个部分,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在每一步中,模型的一部分应用强化学习,另一部分(输出结果的部分)根据其进展的正确性(其“推理”步骤)来“奖励”或“惩罚”,并在受到惩罚时调整策略。这与其他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不同,因为该模型会生成输出,然后回过头来看,而不是仅仅生成一个答案然后直接给出,而是会忽略或认可‘好的’步骤来得出最终答案。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是迈向高度赞誉的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又一步——但实际上并不是——这可以从OpenAI选择将o1作为独立产品发布,而不是GPT的更新版本中看出来。OpenAI展示的例子——如数学和科学问题——都是答案可以预先知道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解答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从而允许模型在每一步中引导“思维链”。

你会注意到,OpenAI没有展示o1模型如何解决那些解答未知的复杂问题,无论是数学问题还是其他问题。OpenAI自己也承认,已经收到反馈,o1比GPT-4o更容易出现“幻觉”,而且相比之前的模型,o1更不愿承认自己没有答案。这是因为,尽管模型中有一个部分负责检查其输出,但这个“检查”部分同样会出现幻觉(有时候AI会编造似乎让人觉得合理的答案,从而产生幻觉)。

据OpenAI称,由于“思维链”机制,o1对人类用户而言也更具说服力。因为o1提供了更详细的答案,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其输出,即使这些答案完全是错误的。

如果你觉得我对OpenAI的批评过于严厉,请考虑公司是如何宣传o1的。它将强化训练过程描述为“思考”和“推理”,但实际上它只是在猜测,并且每一步都是在猜测自己猜对了没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对人类——真正的思考者——是一种侮辱。人类的思考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个人经验、毕生积累的知识到大脑的化学反应。虽然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也会“猜测”某些步骤是否正确,但我们的猜测是基于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像o1那样笨拙的数学运算。

而且,天哪,这代价真不菲。

o1-preview 的定价为每百万输入 token 收费 15 美元,输出 token 收费 60 美元。也就是说,o1 的输入费用是 GPT-4o 的三倍,输出费用是四倍。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隐藏的成本。数据科学家 Max Woolf 指出,OpenAI 的“推理 token”——即用于得出最终答案的输出内容——在 API 中是不可见的。这意味着,o1 的价格不仅更高,其产品本质还要求用户更频繁地支付费用。所有为了“考虑”答案而生成的内容(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模型并不是在“思考”)也会被收费,这使得诸如编程等复杂问题的解答可能极其昂贵。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准确性。在 Hacker News——一个类似 Reddit 的网站,由 Sam Altman 曾创立的公司 Y Combinator 旗下的网站上,有人抱怨 o1 在处理编程任务时,凭空“编造”了不存在的库和函数,并且在回答网上无法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时出现错误。

在 Twitter 上,初创公司创始人兼前游戏开发者 Henrik Kniberg 让 o1 编写一个 Python 程序来计算两个数字的乘积,并预测程序的输出结果。虽然 o1 正确编写了代码(尽管代码可以更简洁,只需一行即可),但实际输出的结果却完全错误。AI 公司创始人 Karthik Kannan 也进行了编程任务测试,o1 还凭空“编造”了一个 API 中不存在的命令。

另一位用户 Sasha Yanshin 试图与 o1 下棋,结果 o1 在棋盘上凭空“创造”了一颗棋子,随后还输掉了棋局。

因为我有点调皮,我也试着问 o1 列出名字中带有“A”的州。它思考了十八秒后,给出了37个州的名字,其中还包括了密西西比州。而正确答案应该是36个州。

当我问它列出名字中带有“W”的州时,它沉思了十一秒,居然把北卡罗来纳和北达科他也包括在内。

我还问 o1,字母“R”在其代号“草莓”(Strawberry)中出现了几次,它回答了两个。

OpenAI 声称 o1 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复杂基准测试中表现得与博士生相当。但显然,它在地理、基础英语语言测试、数学以及编程方面表现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是我在之前的通讯中预测的那个“大而愚蠢的魔术”。OpenAI 推出“草莓”只是为了向投资者和公众证明 AI 革命仍在继续,而实际推出的却是一个笨重、无趣且昂贵的模型。

更糟的是,实在很难解释为什么任何人应该在意 o1。尽管 Sam Altman 可能会吹嘘其“推理能力”,但那些有钱继续资助他的人看到的,是10到20秒的等待时间、基本事实准确性的问题以及缺乏任何令人兴奋的新功能。

没人再关心“更好”的答案——他们想要的是一些全新的东西,而我不认为 OpenAI 知道如何实现这一点。Altman 试图通过让 o1“思考”和“推理”来使其拟人化,这显然是在暗示它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某种步骤,但即使是最坚定的 AI 拥护者也难以感到兴奋。

事实上,我认为 o1 表明 OpenAI 既绝望又缺乏创意。

价格没有下降,软件也没有变得更有用,而自去年11月以来我们一直听到的“下一代”模型最终却成了一个失败品。这些模型也迫切需要训练数据,以至于几乎每个大型语言模型都吸收了某种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这种迫切性使得作为最大的生成视频公司之一的Runway发起了一项“公司范围的努力”,收集了数千个YouTube视频和盗版内容来训练其模型,而8月份的一起联邦诉讼指控NVIDIA也对许多创作者采取了类似做法,以训练其“Cosmos”AI软件。

目前的法律策略基本上就是凭借意志力在硬撑,寄希望于这些诉讼不会达到设定任何法律先例的地步,而这一先例可能会将训练这些模型定义为侵犯版权的行为——这正是最近由版权倡议发起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

这些诉讼正在推进,8月份一名法官批准了原告对Stability AI和DeviantArt的进一步版权侵权指控(它们使用了这些模型),同时还批准了对Midjourney的版权和商标侵权指控。如果任何一起诉讼胜诉,将对OpenAI和Anthropic造成灾难性打击,对使用数百万艺术家作品数据集的谷歌和Meta更是如此,因为AI模型“遗忘”训练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它们将需要从头开始重新训练,这将耗费数十亿美元,并大大降低它们在执行任务时的效率,而这些任务本身就不是特别擅长。

我深切担忧这个行业的根基如同沙滩上的堡垒。像ChatGPT、Claude、Gemini和Llama这样规模的大型语言模型是不可持续的,似乎没有盈利的途径,因为生成式AI计算密集型的本质决定了训练它们需要花费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并且需要如此大量的训练数据,以至于这些公司实际上是从数百万艺术家和作家那里偷来了数据,并希望能逃脱法律制裁。

即使我们把这些问题搁置一旁,生成式AI及其相关架构也似乎并没有带来任何革命性的突破,且关于生成式AI的炒作循环根本没有真正符合“人工智能”这个术语的含义。生成式AI在最佳情况下,也只是偶尔能够正确生成一些内容,概括文档,或以某种不确定的“更快”速度进行研究。微软为Microsoft 365推出的Copilot声称拥有“成千上万的技能”,为企业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但其展示的例子无非是生成或总结邮件、“通过提示启动演示文稿”以及查询Excel表格——这些功能或许有用,但绝称不上革命性。

我们并不处于“早期阶段”。自2022年11月以来,大型科技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AI初创企业上的资本支出和投资已经超过了1500亿美元,同时也投入了自身的模型。OpenAI已筹集了130亿美元,可以雇用任何他们想要的人,Anthropic也同样如此。

然而,这场推动生成式AI腾飞的行业版“马歇尔计划”的结果,只是诞生了四五个几乎相同的大型语言模型、全球最不赚钱的初创公司,以及数千个价格高昂但表现平平的集成应用。

生成式AI正在以多重谎言进行推销:

1.它是人工智能。2. 它会变得更好。3.它将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4. 它是势不可挡的。

抛开“性能”这样的术语——它们通常用于描述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或“速度”,而不是技能水平——大型语言模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所谓“更强大”往往并不意味着“能做更多事”,而是意味着“更昂贵”,这意味着你只是创造了一个成本更高但功能没有增加的东西。

如果每一位风险投资家和大型科技巨头的联合力量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用例,很多人愿意为之付费,那就说明不会有新的用例出现。大型语言模型——是的,这就是这些数十亿美元去向——不会因为科技巨头和OpenAI再投入1500亿美元就突然变得更有能力。没有人试图让这些东西更高效,或者至少没有人成功做到这一点。如果有人成功了,他们会大肆宣传的。

我们面临的是一种共同的妄想——一种以版权盗窃为基础的死胡同技术(每个时代的技术的产生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无法避免),它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本来维持运行,而提供的服务充其量只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服务被伪装成某种实际上并未提供的自动化功能,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并将继续如此。生成式AI运行的并非金钱(或云计算积分),而是信心。问题在于,信心——就像投资资本一样——是一种有限资源。

我担心的是,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类似次贷危机的AI危机中——成千上万的公司将生成式AI整合到其业务中,但价格却远未稳定,且更远未实现盈利。

几乎每一个标榜“AI驱动”的初创公司都基于某种GPT或Claude的组合。这些模型是由两家深陷亏损的公司开发的(Anthropic预计今年亏损27亿美元),它们的定价策略旨在吸引更多客户,而不是盈利。正如之前提到的,OpenAI依赖于微软的资助——包括它获得的“云计算积分”和微软提供的优惠定价——其定价完全依赖于微软作为投资者和服务提供商的持续支持,Anthropic与亚马逊和谷歌的交易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根据它们的亏损情况,我推测,如果OpenAI或Anthropic的定价接近实际成本,那么API调用的价格可能会增加十倍到一百倍,虽然没有实际数据难以准确说明。但我们可以考虑《信息》报道的数字,OpenAI预计2024年在微软的服务器成本将达到40亿美元——我补充一下,这比微软对其他客户的收费便宜两倍半——再加上OpenAI每年仍亏损超过50亿美元。

OpenAI极有可能仅收取了运行其模型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只有在能够不断筹集到比以往更多的风险资金并继续从微软那里获得优惠定价的情况下才能维持现状,而微软最近表示它将OpenAI视为竞争对手。虽然不能确定,但可以合理地认为,Anthropic也从亚马逊网络服务和谷歌云获得了类似的优惠定价。

假设微软给了OpenAI100亿美元的云计算积分,而OpenAI在服务器成本上花费了40亿美元,再加上假设的20亿美元培训费用——这些成本在新的o1和“Orion”模型推出后肯定还会增加——那么OpenAI到2025年可能需要更多的积分,或者开始用实际现金支付给微软。

虽然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可能会继续提供优惠定价,但问题在于这些交易是否对它们有利可图。正如我们在微软最新季度财报后看到的那样,投资者对构建生成式AI基础设施所需的资本支出(CapEx)表示越来越多的担忧,许多人对这一技术的潜在盈利能力表示怀疑。

而我们真正不知道的是生成式AI对这些大规模科技公司的盈利情况,因为它们将这些成本计算在其他收益中。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但我想如果这些业务有任何盈利的话,它们肯定会谈论从中获得的收入,但它们并没有。

市场对生成式AI的繁荣持极度怀疑态度,而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AI的投资回报没有给出实质性的答案,导致英伟达市值在一天内暴跌了2790亿美元。这是美国市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市崩盘,失去的总价值相当于接近五家雷曼兄弟的高峰值。虽然这种比较到此为止——英伟达甚至没有面临失败的风险,即使它失败,系统性影响也不会如此严重——但这仍然是一个惊人的金额,且显示了AI对市场的扭曲力量。

8月初,微软、亚马逊和谷歌都因其与AI相关的大规模资本支出遭遇市场重创。如果它们在下个季度无法展示从这1500亿美元(甚至更多)投入的新数据中心和NVIDIA GPUs中获得显著的收入增长,它们将面临更多的压力。

需要记住的是,除了AI,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没有其他创意市场了。当像微软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开始显示出增长放缓的迹象时,它们也开始急于向市场展示它们仍然具备竞争力。谷歌,一个几乎完全依赖搜索和广告的多重风险垄断公司,也需要一些新的、吸引眼球的东西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然而,这些产品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效用,似乎大部分收入来自那些“尝试”AI后发现其实并不值得的公司。

目前,有两种可能性:

1. 大型科技公司意识到自己深陷其中,出于对华尔街的不满恐惧,选择减少与AI相关的资本支出。

2. 大型科技公司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决定削减成本以维持其破坏性的运营,裁员并将资金从其他业务转移以支撑生成式AI的“死亡竞赛”。

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情况会发生。如果大型科技公司接受生成式AI不是未来的现实,它们实际上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向华尔街展示,但可能会采取类似Meta的“效率年”策略,减少资本支出(并裁员),同时承诺“降低投资”一定程度。这是亚马逊和谷歌最可能采取的路径,因为尽管它们渴望让华尔街满意,但至少目前仍有其盈利的垄断业务可依靠。

然而,未来几个季度需要看到AI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并且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是关于AI是“成熟市场”或“年度化增长率”的模糊说法。如果资本支出随之增加,那么这一实际贡献将需要显著提高。

我认为这增长不会出现。无论是在2024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还是2025年第一季度,华尔街将开始惩罚大型科技公司,因为它们对AI的贪欲,而这种惩罚将比对英伟达的惩罚更加严厉,尽管黄仁勋的空话和无用的口号,英伟达是唯一一家可以实际展示AI如何增加收入的公司。

我有些担心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公司深信“AI是未来”,它们的文化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软件开发完全脱节,可能会烧毁整个公司。我深切担忧大规模裁员会被用来资助这个运动,而过去几年的情况让我不认为它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离开AI。

大型科技公司已经被管理顾问彻底毒害——亚马逊、微软和谷歌都由MBA管理——而且还围绕着他们一些相似的怪物,如谷歌的Prabhakar Raghavan,他赶走了真正建设谷歌搜索的人,以便自己掌控。

这些人并不真正面对人类的问题,他们创建了专注于解决软件可以修复的虚构问题的文化。对于那些整个生活都在开会或读邮件的人来说,生成式AI可能显得有些神奇。我想Satya Nadella(微软CEO)的成功心态主要就是“让技术人员解决问题”。Sundar Pichai本可以通过简单地嘲笑微软对OpenAI的投资来结束整个生成式AI热潮——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些人没有任何实际的想法,这些公司也不是由那些经历过问题的人来管理的,更不用说那些真正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人了。

他们也很绝望,这种情况对他们来说从未如此严重,除了Meta在元宇宙上烧掉了数十亿美元。然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和丑陋,因为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将AI紧密地绑定到他们的公司中,撤掉AI将既尴尬又对股票造成伤害,实际上是对这一切都是浪费的默许。

如果媒体真正对他们负责,这一切本可以早些停止。这种叙事通过与以往的炒作周期相同的骗局进行销售,媒体假设这些公司会“解决问题”,尽管很明显它们不会。觉得我是在悲观吗?那请问,接下来生成式AI有什么计划?它接下来会做什么?如果你的答案是它们会“解决问题”,或者它们“在幕后有惊人的东西”,那么你就是一个不自觉的营销操作参与者(可以思考一下这句话)。

本文作者旁白:我们真的得停止被这种东西愚弄了。当马克·扎克伯格声称我们即将进入元宇宙时,大量媒体——如《纽约时报》、《The Verge》、CBS新闻和CNN等——都配合宣传了一个显然有缺陷的概念,这个概念看起来很糟糕,并且以对未来的彻头彻尾的谎言为卖点。它显然只不过是一个糟糕的虚拟现实世界,但《华尔街日报》仍然在 hype-cycle 已经明显过时的六个月后,把它称作“互联网的未来愿景”。这同样发生在加密货币、Web3 和 NFT 上!《The Verge》、《纽约时报》、CNN、CBS新闻——这些媒体再次参与了推广那些明显无用的技术——我应该特别提到《The Verge》,其实是凯西·纽顿,他在连续三次鼓吹技术后,尽管声誉良好,在七月时还声称“拥有一个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可能为公司提供各种赚钱的产品基础”,而实际上,这项技术只会亏钱,尚未提供任何真正有用和持久的产品。

我相信,至少微软将开始减少其他业务领域的成本,以帮助维持AI热潮。在今年早些时候,一位消息来源与我分享的邮件中,微软高级领导团队曾要求(但最终计划被搁置)降低公司内多个领域的电力需求,以便为GPU腾出电力,包括将其他服务的计算转移到其他国家,以释放AI的计算能力。

在匿名社交网络Blind上的微软板块(需要验证公司电子邮件),一位微软员工在2023年12月中旬抱怨“AI占用了他们的钱”,表示“AI的成本太高,吞噬了加薪,情况不会变好”。另一位员工在七月中旬分享了他们的焦虑,称他们明显感觉到微软对“削减成本以资助英伟达股价的操作现金流”有“边际上瘾”,并且这种做法“深深伤害了微软的文化”。

另一位员工补充说,他们相信“Copilot会在2025财年毁掉微软”,并且“2025财年的Copilot重点将大幅度下降”,还透露他们知道“他们国家的大型Copilot交易,在经历了近一年的PoC、裁员和调整后,使用率不到20%”,并表示“公司冒了过多的风险”,微软的“巨大AI投资不会得到回报”。

虽然Blind是匿名的,但很难忽视这样的事实:大量网络帖子讲述了微软雷德蒙德(华盛顿州的城市名称)的文化问题,尤其是高层领导与实际工作脱节,只会为那些附上AI标签的项目提供资金。许多帖子对Satya Nadella微软CEO的“言辞胡言乱语”表示失望,并抱怨在一个专注于追逐可能不存在的AI热潮的组织中,缺乏奖金和晋升机会。

至少,可以看出公司内部存在深深的文化悲伤,许多帖子在“我不喜欢在这里工作”、“大家一方面困惑为什么我们要在AI上投入这么多,另一方面又觉得只能接受,因为Satya Nadella根本不在意。

The Information的文章中提到,微软在其AI功能Office Copilot的实际采用率上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微软为365 Copilot在其数据中心预留了足够的服务器容量,足以应对数百万日常用户。然而,实际使用这一容量的情况尚不明确。

根据估计,微软目前的Office Copilot功能用户可能在40万到400万之间,这意味着微软可能建立了大量闲置的基础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有人可能认为微软是基于该产品类别未来增长的预期进行布局,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可能性是:如果这个增长从未出现呢?如果——尽管听起来有点疯狂——微软、谷歌和亚马逊为捕捉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需求而建立了这些庞大的数据中心?早在今年三月,我就提出过一个观点:我找不到任何公司能够通过生成式AI实现显著的收益增长。而在将近六个月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大公司目前的做法似乎是将AI功能附加到现有产品上,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销量,但这种策略并没有在任何地方显现出成功的迹象。就像微软一样,他们推出的“AI升级”似乎并未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

因此,这引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些AI投资是否可持续?科技巨头们是否高估了对AI工具的需求?

尽管一些公司在“整合AI”时可能推动了微软Azure、亚马逊AWS和谷歌云的部分开支,但我假设这一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者情绪驱动的。这些公司“投资AI”更多是为了让市场满意,而不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或实际效用。

然而,这些公司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将生成式AI功能嵌入其产品中,我认为它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几种情况:

1. 这些公司开发并推出了AI功能,却发现客户并不愿意为其付费,正如微软在其365 Copilot中遇到的情况。如果现在——在AI热潮中——都无法找到让客户付费的方式,当这股热潮过去、老板们不再要求员工“赶上AI潮流”时,情况只会更糟。

2. 这些公司开发并推出了AI功能,但无法找到让用户为这些功能支付额外费用的方法,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将AI功能内嵌到现有产品中,却无法增加利润空间。最终,AI功能可能会成为一种“寄生虫”,侵蚀公司的收入。

高盛的Jim Covello在关于生成式AI的报告中也提到,如果AI的好处只是提升效率(例如能够更快分析文档),那么竞争对手也能做到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生成式AI整合都是类似的:某种形式的协作助手,用来回答客户或内部问题(如Salesforce、微软、Box),内容创作(Box、IBM),代码生成(Cognizant、Github Copilot),以及即将推出的“智能代理”,这实际上就是“可定制的聊天机器人,能够连接到网站的其他部分”。

这个问题揭示了生成式AI的一个最大挑战: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强大”,但这种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基于已有数据生成内容”,而不是真正的“智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的网站上关于AI的介绍页面充满了空话,因为他们最大的卖点其实是“呃……你自己来琢磨吧!”

我担心的是一种连锁效应。我相信现在很多企业正在“试用”AI,而一旦这些试验结束(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5年底,将有30%的生成式AI项目在概念验证阶段后被放弃),他们很可能会停止为这些额外功能付费,或者停止将生成式AI整合到公司的产品中。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些为生成式AI应用提供云计算的超级规模企业和像OpenAI、Anthropic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供应商的本已低迷的收入将进一步减少。这可能会给这些公司的价格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它们本已亏损的利润率将会进一步恶化。到那时,OpenAI和Anthropic几乎肯定不得不提高价格,如果它们还没有这么做的话。

尽管大型科技公司可以继续为这场热潮提供资金——毕竟,这场热潮几乎完全是它们一手推动的——但这并不能帮助那些已经习惯于折扣价格的小型初创公司,因为它们将无力继续维持运营。尽管有一些较便宜的替代方案,比如运行Meta的LLaMA模型的独立供应商,但很难相信它们不会面临与超级规模企业相同的盈利问题。

还要注意的是,超级规模企业也非常害怕惹恼华尔街。虽然它们理论上可以(正如我担心的那样)通过裁员和其他成本削减措施来改善利润率,但这些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只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这棵贫瘠的生成式AI树上摇出一些钱时,才有可能奏效。

无论如何,是时候接受一个事实:钱并不在这里。我们需要停下来,审视我们正处于科技行业的第三次幻觉时代。然而,与加密货币和元宇宙不同的是,这次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场烧钱的狂欢,追求着一个不可持续、不可靠、不盈利且对环境有害的项目。这个项目被包装成“人工智能”,被宣传为将“自动化一切”,但实际上从未具备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一再发生?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加密货币、元宇宙、现在又是生成式AI,这些技术似乎并不是为普通人真正设计的?

这实际上是科技行业自然发展的结果,如今的科技行业完全专注于提高在每个客户中提取的价值,而不是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或者说,他们甚至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客户是谁,以及客户需要什么。

今天你被推销的产品几乎肯定会试图将你绑定到某个生态系统——至少作为消费者,被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所掌控。这样一来,离开这个生态系统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即使是加密货币——表面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也很快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理念,转而通过少数几个大平台(如Coinbase、OpenSea、Blur或Uniswap)来聚集用户,而这些平台背后支持的往往是同样的风投公司(例如Andreessen Horowitz)。加密货币并没有成为一个新的、完全独立的在线经济系统的旗手,反而只能通过那些曾资助互联网其他浪潮的人脉和资金来实现扩展。

至于元宇宙,它虽然是个骗局,但也是马克·扎克伯格试图掌控下一代互联网的尝试,他希望将“视界”(Horizon)打造成主要平台。关于生成式AI,我们稍后再讨论。

所有这一切都与进一步的货币化有关——即增加每个客户的平均价值,无论是通过让他们更多地使用平台以展示更多广告,推销“半有用”的新功能,还是创造一个新的垄断或寡头市场,只有那些拥有庞大资金储备的科技巨头才能参与其中,而真正为客户提供的实际价值或实用性则少之又少。

生成式AI之所以令人兴奋(至少对某类人来说)是因为科技巨头将其视为下一个重要的赚钱工具——通过在从消费技术到企业服务的每个产品上增加收费途径。大多数生成式计算都通过OpenAI或Anthropic,再回流到微软、亚马逊或谷歌,产生云计算收入,维持他们的增长表现。这里最大的创新并不在于生成式AI能做什么,而是创造了一个无望摆脱依赖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完全依赖于少数几个超大规模的公司。

生成式AI可能并不非常实用,但它非常容易集成到各种产品中,从而让公司能够为这些“新功能”收费。无论是消费类应用还是为企业软件公司提供服务,这类产品通过向尽可能多的客户加价销售,可以赚取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Sam Altman非常聪明,他意识到科技行业需要一个“新东西”——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分一杯羹并进行销售的新技术。虽然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技术,但他确实明白经济体系对增长的渴望,并将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生成式AI产品化,作为一个可以轻松插入大多数产品中的“神奇工具”,能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功能。

然而,急于将生成式AI集成到各处的热潮揭示了这些公司与实际消费者需求或有效运营的业务之间的巨大脱节。过去20年里,仅仅“做新东西”似乎就能奏效——推出新功能并让销售团队强行推销,足以维持增长。这让科技行业的领导者们陷入了一种有害且无利可图的商业模式中。

管理这些公司的高层——几乎都是从未从零打造产品或科技公司的MBA和管理顾问——要么不理解,要么不在乎生成式AI没有盈利的路径,可能他们认为它会像亚马逊云服务(AWS)那样自然变得盈利(AWS用了9年才盈利),尽管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过去事情都“自然而然地解决了”,那么为什么现在不会呢?

当然,除了利率上升大幅改变了风险投资市场,减少了VC的资金储备并缩小了基金规模这一点之外,还有一点是,如今对科技的态度从未如此负面。再加上其他众多因素——为什么2024与2014截然不同——这些原因太多了,已经超出了这篇8000字的文章的篇幅去一一讨论。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除了AI之外,许多这些公司似乎没有其他的新产品。他们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公司继续增长?他们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没有,他们什么都没有。这才是问题所在,因为一旦AI失败,其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整个科技行业的其他公司。

每个主要的科技玩家——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企业领域——都在销售某种AI产品,集成了大型语言模型或他们自己的模型,通常是在大科技公司的系统上运行云计算。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公司都依赖于大科技公司愿意补贴整个行业。

我推测,一种次贷式的AI危机正在酝酿,其中几乎整个科技行业都参与了一个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的技术,该技术高度集中并由大科技公司补贴。到某个时点,生成式AI的惊人而有害的烧钱速度将追上他们,进而导致价格上涨,或公司发布新的产品和功能,收费极其苛刻——比如Salesforce的“Agentforce”产品每对话2美元的费用——这会使得即便是预算充足的企业客户也无法证明这种开支是合理的。

当整个科技行业依赖于一种只会亏钱且本身没有太多实际价值的软件时会发生什么?当压力过大,这些AI产品变得无法调和,而这些公司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销售时又会发生什么?

我真的不知道,但科技行业正朝着一个可怕的审判迈进,缺乏创造力的现状是由一个奖励增长而非创新、垄断而非忠诚、管理而非实际创造的经济环境所促成。

暗杀风波未平,特朗普的加密项目被疑触碰监管「红线」

原文作者:David Yaffe-Bellany、Sharon LaFraniere、Matthew Goldstein

原文编译:比推 BitpushNews Shawn

在一次直播中,唐纳德·特朗普正式推出了他的最新商业项目——World Liberty Financial,这是由两位在高端商业领域经验有限的数字货币企业家领导的加密货币公司。

暗杀风波未平,特朗普的加密项目被疑触碰监管「红线」

在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遭遇明显的暗杀未遂事件后的第二天,他现身直播,宣传他的最新商业项目——加密货币。

「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加密货币,」特朗普在 X 上说道。「这是我必须做的。」

与他一起出现在直播中的有家族朋友、特朗普的两个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和埃里克·特朗普——以及两位鲜为人知的加密货币企业家。他们一起推出了特朗普的加密货币业务 World Liberty Financial。这个项目已经引发了人们对特朗普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甚至令他在加密行业内一些最热心的支持者感到惊讶。

自 8 月以来,特朗普一直在推广这个项目,但其具体目的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启动日期。在直播中,特朗普没有直接提到这个项目的具体细节,而是将其留给了两位企业家——查斯·赫罗(Chase Herro)和扎卡里·福克曼(Zachary Folkman)。赫罗自称为「互联网的坏小子」,而福克曼曾教授如何吸引女性的课程。

在距离大选仅数周的时间里,总统候选人推出新业务非常罕见,尤其是一个明确旨在给他自己及其家族带来利益的项目。但在其整个政治生涯中,特朗普经常参与一些被道德专家认为存在问题的商业活动。特朗普是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的主要所有者,这家公司是其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的母公司,特朗普的个人财富中大约 20 亿美元来自于此。

非营利监察机构——政府监督项目的执行董事丹妮尔·布莱恩表示,如果特朗普在 11 月当选,他参与加密货币业务将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经在打击加密行业,认为几乎所有加密货币都是未注册的证券,应像华尔街股票一样受到监管。

「他可能会利用影响力推动监管机构偏袒他所参与的业务」布莱恩说。道德专家也曾对特朗普拥有社交媒体公司提出类似的担忧。特朗普集团和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代表未回应置评请求。

暗杀风波未平,特朗普的加密项目被疑触碰监管「红线」

多年来,特朗普一直是加密货币的怀疑论者,甚至称比特币为「骗局」。但在竞选活动中,他逐渐成为加密货币的支持者,出席了一个广受欢迎的行业会议,并吸引了加密行业高管的捐款。「你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敌对的 SEC,」特朗普在周一的直播中说道。「而我的态度则不一样。」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规划始于九个月前,推动此项目的特朗普家族好友、房地产大亨史蒂夫·威特科夫表示,他向特朗普的儿子们介绍了赫罗和福克曼,这两人负责领导该项目。

到 7 月,位于波多黎各的 AMG 软件解决方案公司为该平台提交了商标申请。下个月,特朗普、埃里克·特朗普和小唐纳德·特朗普开始在 X 上发布有关该项目的内容。

在周一的直播中,特朗普和他的儿子们表示,加密货币将改变金融体系,但没有详细说明他们的商业项目计划实现什么目标。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World Liberty Financial 被一些内部人士描述为一个借贷平台。根据《纽约时报》审阅的一份白皮书,该项目将推出一种名为 $WLFI 的新加密货币,并向公众出售。

在其官方 X 和 Telegram 账户上,World Liberty Financial 表示,该项目的目标是推动「稳定币的大规模采用」,稳定币是一种旨在保持恒定价值(1 美元)的加密货币。一位知情人士将该项目描述为类似于现有的服务 Instadapp,这是一款允许用户跨多个加密平台管理投资的应用程序。

根据白皮书中的团队成员名单,特朗普家族的几位成员都参与了该业务。特朗普本人担任「首席加密货币倡导者」一职。其 18 岁的儿子巴伦·特朗普被列为项目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愿景者」。埃里克·特朗普和小唐纳德·特朗普则分别担任「Web3 大使」。

白皮书的免责声明中提到,该平台并不属于特朗普、特朗普集团或其家族所有,尽管家族成员可能会因此获得报酬。(白皮书最早由加密货币新闻网站 CoinDesk 报道。)

据知情人士透露,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该项目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他设想这个项目部分是为了让巴伦·特朗普积累创业经验,并引导他远离 meme 币(一类充满骗局的加密货币)。威特科夫的发言人拒绝置评。

巴伦·特朗普没有参与直播,但特朗普表示他的儿子是个加密货币的爱好者。「他拥有四个钱包,」特朗普说。「他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

暗杀风波未平,特朗普的加密项目被疑触碰监管「红线」

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赫罗和福克曼。在直播中,赫罗表示,他的目标是让「每个普通美国人」都能参与加密货币投资。

「这个国家对我来说非常好,而加密货币也对我非常好,」赫罗说。

赫罗在加密货币界是一个相对不为人知的角色。据他所说,自己年轻时因长期涉毒被判入狱,但后来洗心革面,成功致富。2022 年,他曾出现在乔丹·贝尔福特(电影《华尔街之狼》的灵感来源)主持的一场加密货币研讨会上。赫罗在会上将稳定币形容为「自切片面包以来的最大创新」,并表示他最喜欢的一种币「充满活力、疯狂,几乎像一个庞氏骗局。」

多年来,赫罗与福克曼合作密切,后者曾创办了一家公司「Date Hotter Girls」,提供有关「如何吸引、约会并留住美丽和高质量女性」的课程。

赫罗和福克曼曾在美国维京群岛以及后来的波多黎各从事多个商业项目。据公开记录显示,两人都在波多黎各拥有房产,那里因提供慷慨的税收优惠而吸引了许多加密货币爱好者。福克曼在政府数据库中被列为享受该税收优惠的人之一。

在波多黎各成立公司之前,赫罗和福克曼在美国维京群岛经营了 Nexus 集团,这是一家享受类似税收优惠的互联网广告和媒体公司。赫罗还在那里经营了一家名为 Pacer Capital 的加密货币交易公司。

在直播中,福克曼表示,由于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打击力度加大,World Liberty Financial 关联的数字货币只会向合格投资者开放。他补充说,律师们「正在紧张地盯着我。」

Vitalik:当前加密领域已不再是早期阶段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参与TOKEN2049主会场首日进行“What Excites Me About the Next Decade”(未来十年令我兴奋的事情)主题演讲时表示: 人们往往会说现在加密还在早期阶段,我们仍在构建基础设施。确实,像互联网这样的东西花了多长时间才实现,我认为自比特币推出以来,人们几乎一直在这样说。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是,今天的加密领域已经不再是早期阶段了。 以太坊作为一个项目已经存在了超过10年,而在比特币诞生后的这15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像ChatGPT这样的事物从完全不存在发展到突然崛起,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因此,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切? 我们真的还处于早期阶段吗?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认为我们在加密领域并不是早期,但我们确实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贝莱德谈比特币:风险和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资产截然不同

原文作者:Samara Cohen, Robert Mitchnick, Russell Brownback, Blackrock

原文编译: 1912212.eth,Foresight News

比特币自诞生的 15 年间经历跌宕起伏的旅程,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成为世界越来越多个人和机构持有的资产。

我们相信,比特币作为一种全球性、去中心化、固定供应量的非主权资产,其风险和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资产类别截然不同,并且在长期来看从根本上不相关。即使短期市场交易行为偶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深刻地)偏离了比特币基本面,我们仍坚持这一信念。

2024 年 8 月 5 日,当时在标普 500 指数下跌 3% 的同时,比特币也经历了 7% 的单日跌幅,因为全球市场因日元利差交易平仓而经历了急剧回调。这一事件恰逢一系列与长期待定的破产分配和清算(如 Genesis、Mt. Gox),这些事件在之前三天内已经展开。随后,全球市场抛售导致的流动性争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

这些偶尔出现的与股市短期急剧负相关的时期,比特币价格通常会出现反弹,并在三天内恢复到抛售前的水平。我们视这种模式为基本面最终战胜短期杠杆交易反应的例子。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言,股市是资金从急躁者手中流向耐心者手中的工具。这一洞察在比特币市场的整个历史中也往往成立。

要点

1.鉴于比特币的独特属性和历史,考虑对比特币投资的投资者正努力研究如何将其与传统金融资产比较分析。

2.比特币由于其高波动性,显然是一种高风险资产。然而,比特币所面临的大部分风险和潜在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高风险资产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使得它并不适合大多数传统金融框架——包括一些宏观评论员所使用的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框架。

3.比特币作为稀缺、非主权、去中心化的全球资产,使得部分投资者在市场恐慌和某些地缘政治动荡事件发生时,将其视为避险选择。

4.长期看,比特币的采用轨迹可能会受到全球货币稳定、地缘政治稳定、美财政可持续性和美政治稳定性的担忧强度驱动。这与传统风险资产受此力量影响的一般关系相反。

简介

比特币是风险资产还是避险资产?这是我们的客户在考虑首次投资比特币时最常问我们的问题之一,他们想知道比特币与股票和债券的长期相关性,以及它是如何受到美国实际利率或流动性的影响。

我们相信,答案是比特币的独特性质使其不适合大多数其他传统金融框架,比特币的长期回报驱动因素与其他投资组合回报来源在根本上是不相关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相反的。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比特币的采用驱动因素可能与驱动大多数传统金融资产的全球宏观因素不同,甚至相反。虽然比特币具有波动性,并与股票有过短暂的联动(特别是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期),但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试图解释这一动态。

为什么比特币很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比特币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自 2009 年诞生以来,比特币成为首个获得全球广泛采用的互联网原生货币工具。其技术创新在于创造了一种数字原生、全球通用、稀缺、去中心化和无许可的货币形式。由于这些特性,比特币在解决几个世纪以来其他货币形式长期困扰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比特币的供应量被限制在 2100 万枚,这意味着它不会被轻易贬值。

2)其全球性和数字原生的特性意味着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实时地以接近零的成本进行转账,超越了长期以来跨越政治边界转移价值所固有的摩擦。

3)其去中心化和无许可的特性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开放访问的货币系统。

尽管自比特币取得原始突破以来,其他加密资产也相继涌现,其中许多是为了追求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但比特币作为该领域最杰出的资产,已经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同。这使得比特币在加密资产领域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货币替代品和具有可信稀缺性的资产。

比特币市值达到 1 万亿美元的路径

尽管比特币价格显著上涨并且被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采用,但它最终能否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价值储存和 / 或全球支付资产仍具有不确定性,比特币不断变化的市场价值也反映了这种不确定性。

过去的十年中,比特币有七年表现优于所有主要资产类别,这使得其年化回报率超过了 100% ,表现非凡。尽管在这十年中,比特币也有三年表现最差,经历了四次超过 50% 的回调。然而,通过这些历史周期,比特币表现出了从回调中恢复并达到新高点的能力,尽管这些熊市周期持续时间较长。

比特币价格的这些波动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作为全球货币替代品被广泛采用的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

贝莱德谈比特币:风险和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资产截然不同

「宏观变量不相关」资产

比特币与其他宏观变量的基本关联性很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与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之间的长期平均相关性较低的原因。虽然短期,比特币的相关性急剧上升,尤其是在美元实际利率或流动性突然变动的时期,但本质上是短期的,并未产生明确长期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联系。

贝莱德谈比特币:风险和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资产截然不同

比特币作为首个获得全球广泛采用的去中心化、非主权货币替代品,没有传统的交易对手风险,不依赖任何中央系统,也不受任何单一国家命运的影响。这些特性使得比特币在基本面上与某些关键的宏观风险因素(包括银行系统危机、主权债务危机、货币贬值、地缘政治动荡以及其他国家特有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基本脱钩。从长期来看,比特币的采用轨迹可能会受到全球货币不稳定、地缘政治不和谐、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和美国政治稳定性等问题的担忧程度上升或下降的影响。

由于这些特性,比特币在过去五年中,在全球发生的一些最具破坏性的事件时,被一些投资者视为避险资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事件中,比特币有时会先出现短暂的负面反应,随后再反弹。我们认为,这些难以用基本面来解释的短期交易反应,可以归因于以下因素:

一、比特币 24 小时不间断交易且几乎可以即时结算为现金,这使得它在传统市场流动性紧张时期,尤其是在周末,成为一种高度可销售的资产。

二、比特币和加密资产市场仍然不成熟,以及投资者对比特币的理解不足。

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最近的 2024 年 8 月 5 日全球市场抛售事件,比特币在几天或几周内就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进一步上涨,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些破坏性事件对比特币基本面的积极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贝莱德谈比特币:风险和回报驱动因素与传统资产截然不同

美债动态重回焦点

基于此,美国国内外对联邦赤字和债务状况的担忧日益加剧,使得潜在替代储备资产作为对冲未来可能影响美元的事件的潜在选择,其吸引力也得到提升。这种动态似乎也正在其他债务积累严重的国家发生。根据我们迄今为止与客户交流的经验,这解释了最近机构对比特币兴趣大幅增加的大部分原因。

比特币仍是风险资产

前面的分析都没有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即比特币本身仍然是一种高风险资产。它是一种新兴技术,在其可能成为全球支付资产和价值储存工具的道路上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比特币也一直波动不定,并面临着包括监管挑战、采用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态系统仍不成熟在内的诸多风险。

然而,关键点是,这些风险是比特币所独有的,并非其他传统投资资产所共有的。因此,比特币是一个特别有力的案例,说明了为什么简单的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框架可能缺乏细致入微的考量,从而无法广泛适用。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为什么持有一定仓位的比特币可以对投资产生分散组合效果,而在仓位较大时,其独立的高波动性开始对增加投资组合风险产生过大的影响。

结论

虽然比特币有时会在短期内与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同向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其基本面驱动因素与大多数传统投资资产截然不同,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反的。

随着全球投资界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对美国债务和赤字状况的担忧以及世界各地政治不稳定性的增加,比特币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越来越独特的分散投资组合,用于抵抗投资者可能面临的财政、货币和地缘政治风险因素。

美联储降息如何增加比特币的波动性?

比特币市场正在为一个波动剧烈的月份做准备,因为美国联邦储备局即将进行的降息预期引起广泛关注。

在比特币价格从 8 月末的 65, 000 美元大幅下跌至 9 月初的约 59, 000 美元之后,市场预计将迎来更多动荡。美联储下次会议的结果,预计会引发降息,这很可能决定比特币与美元汇率的短期走向,但更让市场紧张的是潜在的更深层次的经济不稳定性。

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预计会有 25 个基点的降息,但也有传言称联储可能采取更激进的 50 个基点降息,这一举措很可能引发更大的市场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在央行管理不善和市场扭曲的重压下举步维艰,将比特币作为对抗货币贬值的对冲工具的投资者们可能会面临信心考验。

美联储降息对比特币的影响

围绕美联储即将降息的预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历史上,降息通常被视为对比特币利好,因为货币宽松往往会削弱美元并提升资产需求。但这次降息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在 2022 年,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展开了激进的加息周期,但如今,随着经济条件恶化,美联储被迫转向。这在依赖于持续流动性注入的金融体系中是预料之中的。

对于比特币来说,尽管历史上它受益于货币宽松政策,但美联储的这次决定可能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替代品,尤其在货币贬值时表现突出。然而,潜在的 50 个基点的激进降息引入了市场参与者可能尚未充分考虑的一个因素:对即将到来的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担忧。如果美联储释放出更深的经济忧虑信号,市场参与者可能会避开他们认为风险较大的资产,包括比特币,尽管其作为去中心化货币网络的价值并未改变。

50 个基点的降息是否意味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 50 个基点降息的担忧源于更广泛的宏观经济背景,美联储在 2022 年紧急实施的加息旨在抑制通胀,但同时也暴露了经济中的潜在弱点——这些弱点如今以劳动市场放缓的形式浮现。

上周五的就业报告是美国劳动力市场多年表现不佳的又一个篇章。直到现在,这一趋势一直被夸大的所掩盖,这些报告在首次公布后屡次被下调。最近发布的报告实际上在发布时就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迹象,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家庭调查显示,失业率在过去一个月中没有改善,失业人数在过去一年中从 630 万增加到 710 万。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已经如此疲弱,弱点再也无法掩盖。

许多就业人员依然在经济上苦苦挣扎。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美国工资的购买力要么

美联储降息如何增加比特币的波动性?

美联储主席 Jerome Powell(照片由 Alex Wong 拍摄)

全球经济状况与比特币的长期前景

世界各地的央行也在应对经济疲软的挑战,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面临着可能影响全球流动性流动的难题。欧元区上季度仅增长 0.2% ,而日本央行正在考虑加息,这将加速日元套利交易的。同时,某大国准备向其的经济注入流动性,试图避免衰退,因为工厂产出、消费和投资都已放缓,失业率升至六个月高点。

除此之外,美国激烈的总统选举季节还带来了经济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这些政策可能会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如果支持这些政策的候选人获得政治势头,预计比特币兑美元的汇率将更加波动。

比特币与全球经济状况的关联性存在「多重性格」,使得其价格变动难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如乌克兰战争初期,比特币表现为风险规避型资产;而在其他情况下,如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它则表现为风险偏好型资产。

然而,明确的是,各国央行试图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掩盖基于规则的秩序中的深层裂痕,最终只会凸显比特币的长期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将最终占据上风。

九月,比特币的难忘时刻?

随着九月的推进,比特币投资者正在为可能的波动行情做好准备。美联储即将到来的降息决定使比特币的前景变得不确定。虽然市场可能已经消化了 25 个基点的降息影响,限制了其短期影响,但如果降息幅度达到 50 个基点,这可能预示着更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并引发一波波动。

然而,市场仍有意外的空间。如果美联储能够在应对经济风险和维持市场信心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比特币可能会在这段动荡时期后走向更强势的地位。然而,如果衰退担忧持续升温,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跌,投资者将不得不应对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的市场。